close
澳門的第三道任意門打開的是知名景點。

循著新口岸南灣湖區的賭城往東北走去,第一個矗立在海岸邊的為「觀音蓮花苑」,是由葡國知名雕塑家Christina Rocha Leiria設計的觀音像展館,東西風格融合在一起,如同澳門本身的特質一般。


位於外港碼頭邊的漁人碼頭,各式各樣的成排粉色建築,緊鄰海岸邊彷彿高級住宅區一般,從友誼大橋往澳門本島望去立即吸引我的目光。大門口是座羅馬競技場的「模型」,比例與氣勢遠遠不如本尊,建築設計師想要表達的是怎麼樣的心態呢?碼頭內是各種鮮豔輕快顏色的彷歐式建築,於燦爛的陽光下閃閃發
光。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遊客三三兩兩,難道是空有皮毛外表,毫無實質文化內容的景點,完全無法吸引在地遊客?




大三巴已經是澳門的城市象徵,看見教堂立面牌樓即令人想到澳門。為何會有三巴如此令人難解的名稱?原來取自聖保祿的葡語發音。四百多年來聖保祿教堂三次遭受大火洗禮,最後一次於1835年教堂幾乎全毀,最後只剩下型如牌坊的前壁。循著蜿蜒的街道(牌坊腳)爬行,兩側盡是特產的販售店(手信陣),絡繹不絕的人潮,在假日中前行更是困難,由此可知此處受歡迎與重視的程度,所謂不到大三巴等於不到澳門如此重要。後方是大砲台廣場,鳳梨式樣的新葡京大樓閃閃發亮,與周邊的老舊建築屋頂形成強烈的對比。








位於氹仔上第一個造訪的是住宅博物館,五棟昔日葡萄牙政府高級官員擁有的房舍,如今變成展示模擬葡人住所的展館。淺藍綠色的建築給人輕快的感覺,樣式十分歐化,使人想起位於日本神戶的異人館。


位於旁邊的嘉模聖母堂與婚姻登記處也是粉色系的建築,淡黃色的主調搭配白色的線條,於陽光下更形耀眼。巧遇兩對新人結婚,原本以為只是在教堂辦理婚禮,並在附近的住宅區拍照,如今得知婚姻登記處即在隔壁,能見著新人也不感到意外。




下環區最老牌的景點非馬閣廟莫屬,據說其建於明朝弘治年間,四座殿堂依山而建,最高點為觀音殿,於此可見澳門內港與珠海景色。儘管學者質疑葡萄牙人不是由馬閣廟一代上岸,但民眾仍堅信澳門的葡文名稱(Macau)是當時漁民回答葡人此地名稱的廣東話翻譯而來。


循著鹹魚街與馬閣街,經由亞婆井前地可往主教山小堂。其間由於方向感錯誤與地圖的不正確,在河邊新街上多走一大段路。詢問商家後拐入下環街,傳統市集顯露出澳門傳統的一面,老舊、雜亂似乎是華人無法逃離的宿命。

主教山小堂因為開放時間已過,不得其門而入,僅在廣場前眺望內港與珠海市區,另一面則可鳥瞰旅遊塔與周邊的海景,讓人覺得徒步數十分鐘真是值得。
旅遊塔是鳥瞰整個澳門的最佳地點,卻也因為地處偏遠而遊客寥寥可數,不因週末而見人潮。我們循著主教山步行而下,不超近路而循西湖灣區的民國大馬路繞行整個澳門半島南端,只為獵取旅遊塔位於水上的倩影。此舉惹惱同行的朋友,因為提著官也街買的特產步行近一個小時,看著旅遊塔卻因灣區阻隔無法直行抵達的痛處,讓人同情。




我們在塔頂的旋轉餐廳用晚餐,抬頭望去竟有繞行塔頂的遊客與我們打招呼,看著看著雙腿不禁感到發軟。澳門旅遊塔為338米是世界第十高的觀光塔,最令人樂道的是從塔頂而下的高空彈跳。在主教山遠眺時,即看見有物品從塔頂落下,同行的朋友也有人誓言挑戰,本以為該人即是朋友,後來吃飯聊起才知道還是沒有人敢投身一試。






隔日前往新馬路議事亭前地逛街,熱鬧的程度讓我想起台北的西門鬧區,具有歷史感又有現代的熱鬧景象。民政總署大樓、郵政總局、仁慈堂圍繞著葡式石仔路,廣場周圍盡是中葡融合的建築披上顏色鮮豔輕快的外衣,樣貌就像是閃亮的一顆星。於此出發經過聖母玫瑰堂,大三巴牌坊,一直到大砲台,許多棟的歐式建築矗立兩旁。


盧家大屋是這些知名的景點中最具中國特色的一個,原為富商盧華紹物業,估計建於清光緒年間。樓高兩層的三個屋體由天井隔開,為開敞的美麗窗戶環繞採光,更具中國特色。步行期間彷如掉入那段久遠的時光,卻也和澳門的異國風印象有些格格不入。房舍夾雜異國與現代建築之間,似乎也暗示中國文化在異國統治多年的澳門間尷尬的處境?






知名景點全部照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D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