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真是長見識,因為自己沒見識。
喝了一年的黑咖啡了吧,嘗試過幾種泡法,有濃縮,有法國壓,有濾紙手沖,有法蘭絨手沖,還有賽風壺,因而總是在時間,味道,方便間游走與掙扎。最後在辦公室裡選擇低調還能兼顧味道,只花一點點時間的濾紙手沖方式。當然,技術尚未純熟前,總是比不上咖啡廳裡的透明。
今天當老闆跟我說他們用鍋子煮的時候,腦海裡一直想不透這是哪門子的做法。朋友剛剛K了一本書,嘴裡開始吐出咖啡的故事,說這是土耳其煮法,更是增添一些想像的浪漫期待。
老闆將手磨的咖啡粉倒入鍋子裡,好像泡巧克力的樣子。我覺得手磨的總是無法控制顆粒粗細,老闆覺得還好,等到最後咖啡做好後我才理解差異不大的道理。接下來,鍋子的水溫控制在九十度上下,用攪拌棒細心的小心攪拌,並刮下沾黏在鍋子上的粉末。三分鐘時間到,起鍋後用金屬濾網將咖啡渣濾除,就完成一壺特別的咖啡。
想起來,這有點像是各種泡法的綜合體,包含手沖的水溫,賽風壺的浸泡與攪拌,法國壓的細緻粉末殘留口感。老闆說,這樣的目的是要保留咖啡中的油脂,對我來說,卻是厚度與粉末在口中的複雜心情。
目前,還是喜歡賽風壺含有部分油脂卻仍保留透明口感的方式。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