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天』2006/12/13 異常艱辛的一天
2007/3/16 暌違了兩個月要再接續未完成的日本遊記真是一件困難又令人覺得好笑的事情;其次,發生在三個月前的事情現在才再記錄,更是顯得有些荒謬。然而「頭都已經洗了」,總該讓整個旅行有個完美的結尾,對自己也才算有交代。或許,哪天再度提起行囊,這些點滴的紀錄將會有很大的助益也說不定。
京都之所以為京都
帶著雨從大阪進入京都,第一日醒來的清晨,儘管窗外路面是乾的,天色卻是十分陰暗,宛如時光停留在黎明前的一刻,再也不願改變一般。很高興終於逃出大阪第一飯店那貧乏到令人厭煩的早餐夢魘,老天果然賞賜我們美味又豐盛的食物,雖然豐富程度比不上國內飯店所展現的寶島實力一樣,卻也足夠讓我們於白天的旅行,可以不必在中午時分,飢腸轆轆地四處尋找食物而壞了玩興。坐在京都新阪急大飯店寬敞的餐廳內,Jimmy和我卻是壞心地嘲笑還停留在大阪的另外一位朋友,想必他現在應該是勉強地將食物送進那不願打開的嘴巴吧。 站在火車站前的斑馬線等候,綠燈亮起行人不急不徐地通過。導盲信號響起,提提醒盲胞已經可以通過馬路。在大阪或是台北,信號音不是鳥叫聲不然就是固定頻率的喇叭音,但京都卻給我們另外ㄧ個驚喜,奏出演歌的音樂,展現他獨特的文化內涵與魅力。走在斑馬線上,隨著音樂不自覺地想要起舞,導盲音提醒我們這裡是日本傳統特色文化的首都。同樣具有特色的音樂也被用在地鐵列車啟動的警示音,當具日本特色的音樂響起,列車即將關門且駛離,傳統(日本文化)與現代(地下鐵)同時巧妙又強烈對比地出現,呈現出一種奇怪卻又令人難忘的旅行經驗。哪天,台灣的都市也會開始尋找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一味地追隨西方國家所謂的現代與進步呢? 東福寺
昨夜在大阪的朋友告訴我們東福寺還有楓葉,要我們一定去看看,而最好的拍攝地點則在臥雲橋,層層的楓樹配上方丈與書院等建築,別具風味。他還提醒我們,在東福寺的庭園內不能使用腳架,因此我捨棄攜帶腳架,後來卻證實雖然這樣比較輕鬆,卻也同時損失一些不錯的拍照角度與機會。
京都不如大阪一樣地鐵四通八達,或許是為維護其古都特色的緣故吧。因此在京都的這幾天,我們主要的交通工具就靠線路密佈、準時又舒適的公共汽車,加上兩條精密的雙腿。
「東福寺是嘉禎2年(西元1236年)攝政九條道家發願造寺,費時19年才完工,開山祖師為聖一國師,取奈良的東大寺和興福寺中的各一字為寺名。院內的通天橋橫跨遍野楓葉的峽谷,堪稱秋季京都首屈一指的紅葉名勝,因此參觀此楓葉庭園名景就得付費,不過從滿地的落葉看來,可想像當所有楓樹通紅時,滿山的紅色與古剎相互輝映,鐵定值回票價。」
由於天空十分陰暗,拍照因此變得不太容易,除了調高感光度外,快門的速度也無法太快,手持的穩定度變成挑戰與成就感。可是更大的挑戰才剛開始,雨水終於落下,而且一副沒有馬上要停止的模樣。我們只好撐著傘在院內到處取景,惱人的雨水打亂了心思,深怕器材淋濕的過度小心,也降低拍照的興致和敏感度。躲在本堂的屋簷下整理弄濕的器材後,決定離開並前往下個目的地。
伏見稻荷大社
稻荷神是日本神話中的穀物和食物神,主管豐收。傳說祂有時以男人的型態出現,有時候又以女人的姿態出現,甚至會變化成蜘蛛等其他型態。牠有兩個隨從,都是白色的狐狸。
相對於東福寺以黑白為主色的建築所呈現出的沈思與寧靜,伏見稻荷大社顯得相當熱鬧與活潑。儘管天空依然下著大雨,卻不減損這裡建築以紅色、綠色所堆積出的活潑氣氛。除此之外,大社內的工作人員也都穿著具有日本傳統服飾味道樣式的衣服:上衣是白色搭配寬袖剪裁,下半身則穿著像裙子又像褲子的寬大布料,再染以紫、綠等鮮豔顏色,令人眼睛為之一亮。他們手裡拿著白色的雨傘,腳下卻無畏於磅礡大雨,依然穿著白襪搭配木屐,在大社內走動,讓我看了都替他們擔心是否會此弄髒衣褲。在拜殿內,剛好有信徒在請求消災解厄,廟方工作人員也都穿著特別的道服,替他們舉辦儀式,進而更顯得莊嚴與隆重。這些神的代言者,他們頭戴黑色的官冠,身穿日本古代官服樣式的白色衣服,手裡捧著法器在神牌前方唸唸有詞,透過莊嚴寧靜的儀式,進而上達天聽。儀式完成的時候,他們手裡撐著紙傘,回到休息處,景象宛如回到那個我不清楚的年代一般,只可惜發現時已經太晚,無法將此奇妙的影像納入我的相機內。 佛教認為慾望是痛苦的來源,藉由看透人生的無常以化解慾望,才是擺脫痛苦求得正道的不二法門,寧靜、平和、清淡反而才是豐富與滿足,這樣的思想完全展現在東福寺的建築格局上:色彩平淡、院內乾淨不染、安靜與平和的氣氛充滿整個空間,讓人不禁也跟著沈澱自己的心靈。不同於強調自省內修的佛教教義,一般民眾更渴望神明的保佑,以讓自己的人生可以更順遂。透過儀式與神明溝通求得神明的庇佑,以及獲得眷顧後的回報與褒揚神明的法力無邊等行為,成為一般民眾祭祀的主軸。在台灣廟會的謝神等各種昭告神明顯赫的活動,同樣也在神社的活動裡可見一斑。只是如同日本街道所展現的乾淨整齊,伏見稻荷大社裡的宗教活動也和他們工作人員所穿著的白色所體現的特質一樣,庶民祈求神明的心願不變、感激神明的熱誠不減,儀式與顏色所表現卻更像日本,那是一種近乎完美的乾淨與透明。
時間已經過了正午接近下午兩點,完成拍照與參觀的任務後,肚子才提出抗議。由於下雨天加上入口的商店許多沒開張,因此我們選擇神社附設的餐廳用餐。在入口處因雙方語言不通,與購買餐券的歐吉桑們比手劃腳扯了一段時間,才好不容易進入餐廳。我們兩個都叫了天婦羅定食,這是最便宜的餐點卻味道不差,還有熱熱的麥茶可喝,對受了ㄧ個早上寒冷與潮濕的天氣的我們,可以在溫暖的房子內享用熱熱的茶水,真是人生最大的滿足。雖然定食味道不錯,不過我總是覺得拌飯的醬料稍微過甜,飯粒也稍微太軟,但Jimmy卻大大讚賞,尤其是裹著粉的炸海苔,讓他回到台灣後仍無法忘懷。
過門
公車抵達清水寺的前一站,忽然停止許久不動,讓人覺得十分納悶。原來是有一群學生中的一個因無法付出正確的票價,耽擱了整個車子的行進。不曉得日本公車上是否都有同樣的設備,在京都的公車,除了可以使用磁卡與零錢外,還提供「兩替」(換錢)的功能。這位學生就是拿出一千日圓等候換成百元銅板,卻臨時找不到五十元來付帳。他的同學們在 清水寺
清水寺果不其然是京都最重要的觀光名勝,才一踏入寺前的商店街,就被來往的人潮嚇到。早上拜訪東福寺與伏見稻荷神社時,我們幾乎是唯一的觀光客,享受了半天的寧靜與平緩的節奏,忽然對喧鬧的氣氛有些不太適應,不過換個角度想,熱鬧的氣氛才能增加觀光的感受。不同於上次拜訪導遊帶著大家走馬看花的模糊印象,這一次總算可以細細觀賞列為世界遺產的清水寺。雨停止不下了,在本堂著名的舞台前,一幅色彩豐富的風景畫展現在眼前,紅色、黃色、橘色、綠色等色塊在帶著水氣的薄霧下爭奇鬥豔,讓人在舞台上總是流連忘返。
八阪神社、祇園
回飯店前我們想到祇園體會傳統日本的風情與京都的繁榮。不過就在四条通前,閃亮的八阪神社吸引了我們的目光。或許是因為有某個節慶即將到來,大門與神社內燈火通明,本殿前的舞台上還掛滿以贊助者名字為外殼的燈籠。神社在夜晚氣氛十分奇特,加上被雨水弄濕的地面反光,好似ㄧ個燈光的嘉年華會。我們在這裡流連拍照,忘了來祇園的真正目的。 八阪神社前就是四条通,這裡果真是京都最熱鬧的地方,沿街商店林立,還體貼地架設遮雨棚讓人可以更放心的逛街。Jimmy說同事告訴他藝妓品牌的吸油面紙十分好用,我們也在這裡撞見此品牌的專賣店,於是他幫人家買了一些,其他商品價格則都不便宜讓人無法下手。花見小路裡,傳統建築的茶屋林立,由四条通轉進這條路宛如走入另外ㄧ個時空,隨時可見穿著和服的藝妓穿梭其中,京都之所以為京都又再次展現。這裡似乎是京都人的應酬所在地,石版路上隨時可見穿著整齊的日本上班族,沿途又都是高級餐廳,我們無福消受於是打道回府。由於沒有攜帶腳架,故無法將迷人的街景收為己有,本來預計接下來兩天找時間再度拜訪,不過終究沒有成行,最終卻成了日本行的另外ㄧ個遺憾。
吃完飯後,我再度拜訪京都火車站。這個高約60公尺、東西長450公尺的大樓,大型的挑高式建築、大片玻璃天花板、金屬鋼架裸露的骨架,設計十分新穎、現代與另類,與京都傳統風格的街景形成相當大的衝突。據說當初此設計最後勝出時,曾造成京都內部極大的爭議,皆認為會因此破壞京都的傳統。不過這座外牆壯觀、大廳採用挑高的鋼骨天花板、擁有17層高的階梯與手扶梯,如今卻成為京都另ㄧ個重要的觀光地標。整座車站宛如一座城鎮,其內可享用美食、購物、娛樂等休閒活動,顯然京都人已經接受並習慣他的存在了。車站內的廣場中,豎立了一座高大的聖誕樹,音樂盒般的音樂昭告著佳節即將到來,許多遊客都搶著與其拍照。逛完整個車站,拍了一些照片後,終於忍不住雙腿的痛楚,趕緊回飯店休息。
京都從我們一踏入他的領土,就開始展現他之所以為京都的面貌。習慣了大阪都會的生活,看盡穿著時尚光鮮的日本上班族,總以為這就是日本給人的印象,來到京都才發現不是每個日本上班族都得身穿光鮮氣派的大衣保暖,穿著套裝的女士也少了許多,或許這就是京都的純樸吧。搭乘手扶梯離開地鐵月台,我們已經改變在台灣的習慣並順應日本民情站在電梯左側,方便趕時間的旅客快速通過,奇怪的是怎麼到了京都規則卻改變,旅客全都自動地站在右邊讓出左側通道。原本以為這是京都要表現他不同於日本其他都市所展現的任性,經過多次觀察後,才瞭解這是小都市所擁有的可貴彈性與自由;原來只要站上手扶梯的第一個人停留在哪一邊,隨後的人們也會跟著他站在同一邊,通道自然就形成,只是無法確定會是左邊或右測。或許生活在京都的人不需要效率的節奏,但這樣的日子不也更是悠閒與舒適?
從東福寺站牌下車,依指示牌步行前往,可是我們卻差一點在東福寺附近的廟宇區迷路。這個區域宛如古城一般,寺廟林立、全都是具有歷史味道的日本傳統屋瓦建築,與外頭熙嚷的馬路形成強烈的對比,一時之間如同走入時光隧道一樣,我們的講話聲就像外來的侵入者,打擾了這裡特有的平靜。 一進入臥雲橋,眼前的景象有些令人失望,整片的楓樹林一半以上已經落光,僅剩下光禿禿的樹枝,無法恭逢滿山的楓紅難免令人覺得有一點點洩氣;而灰暗的天空,是另外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不過還好仍有幾株顏色鮮豔的楓樹依然在寒風中挺立,而滿地的落葉卻也如同紅色地毯一樣,十分壯觀。
由於稻荷神主管豐產,許多日本的企業也敬奉稻荷神(我想到台灣的土地公,生意人的店面內多會祀奉土地公)。如果某些企業績效良好,就會向神社敬獻一座鳥居,因此稻荷神社和其他神社不同,經常在門前會有一列信徒所奉獻的鳥居,有大有小,而且統一都是使用紅色。由於京都伏見稻荷大社是全日本稻荷神社的總本社,因此香客絡繹不絕,也造就為數驚人,綿延整個山頭的鳥居隧道群。
沿著動線來到鳥居隧道的入口,旁邊有一間供奉狐狸的神社,兩旁的小祭灶內也是各蹲坐一隻狐狸,就連稻荷神社的電車月台上,狐狸也成了裝飾的符號,佔滿月台屋簷下的鐵欄杆。在瞭解狐狸是稻荷神的隨從後,也就有不覺得有什麼奇怪的了。光從鳥居隧道入口就可以體會到數量驚人的壯觀—完全看不到的盡頭。走過一小段的大鳥居群後,眼前是兩個小鳥居群所構成的兩個小隧道,原本打算選擇其中ㄧ條繼續往前,卻因為看不到隧道的出口有多遠以及惱人的雨勢而折返。在鳥居隧道內,因灰暗的天空而更顯得陰暗,雨水不斷地滴下,儘管撐著傘,衣服和鞋子卻都濕了,在十二月日本冬日,終於感受到寒冷的威脅與可怕。不過令自己欽佩的是,我依然或站或蹲地拍照,想辦法讓雨水與寒冷的天氣不會成為我的阻礙,如今想起自己當時的毅力,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後來Jimmy告訴我,通過小的鳥居群後,有一個參拜所(查資料後得知是奧社),那裡有整個神社壯觀鳥居群的示意圖。可惜我還是被雨水打敗了而錯過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觀,或許這會成為人生下次拜訪的重要原因吧。
由於經過伏見稻荷神社的公車ㄧ個小時才有一班,我們只好不用公車地鐵二日券,另外花錢搭乘京阪電鐵回到東福寺,轉搭公車到下個目標—清水寺。公車班次會這麼少的原因也不難理解,除了公車外,JR與京阪電鐵在伏見稻荷都有設站,班次多與時間精準的電車當然因此戰勝公車。從東福寺電車站走回公車站牌的路上,發現一間樣式不太相同的禪寺。從「在京都朝鮮人佛教徒歸國紀念」的牌坊,證明這不是一間正統的日本禪寺,也讓人瞭解禪寺入口的牌樓下方線條與韓國傳統女人服飾如此相似的真正原因。
公車外因不知而喧鬧,這位學生則焦急地翻遍書包不著而更緊張。我聽不懂他們說什麼,在三方你來我往後,終於完成付款任務下車,讓公車可以順利繼續前行。這一段數分鐘的時間內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公車司機的態度與耐心,他並沒有因為這位同學耽擱而惡言相相,始終保持平和的語調與他們講話,等車子重新出發後,也沒有因為時間耽擱就開始狂飆開車,與我們習慣的台灣公車截然不同。接下來的兩天我們對日本公車將有相同好印象的體會。
在本堂裡幾個僧侶跪坐在地板持誦著佛經,來往喧鬧的觀光客(終於在日本看見白人的觀光團)是挑戰他們定力的最大考驗。僧侶身旁立著ㄧ個「命」字的大紙牌,為日本2006年的漢字。「今年的漢字」是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每年向全國徵詢的ㄧ個代表性漢字,用以表現該年人們的感受。從1995年起,投票選出的代表性漢字會在12月12日於京都的清水寺公布,由清水寺的住持揮毫寫在一張特大的紙板上,然後供奉在該寺的千手觀音菩薩前。昨晚我們才在旅館的電視新聞看到這則報導,人們皆認為日本皇室新生命的誕生、校園自殺事件頻傳、酒後駕車奪去許多生命等事件,讓人覺得「命」可因生命可貴而成為代表日本2006年總結的漢字。想不到今日就可親臨新聞現場,這種感覺真是奇妙。
離開清水寺時,天色已經暗得無法再拍照。
我建議Jimmy應該吃日本的便利商店便當,以更深體會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他也欣然接受。我們就在飯店旁的Lawson便利商店內買了便當,ㄧ個五百日圓,菜色十分豐富,味道如同日本人愛吃甜食一樣,帶有甜味。
(第五日全部照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oudong/sets/7215760000686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