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七天』 2006/12/15
銀閣寺、哲學之道、東寺、歸途
依依不捨
昨日NHK氣象報導表示,從今天開始連續幾日陰雨的天氣就要結束,久違的陽光也將露臉,是適合出遊的好天氣。雖然今日就要離開日本,但能夠在道別前見到京都的陽光,總算是不幸中的大幸。猶記得拜訪京都前,在台灣還興致高昂地規劃出滿滿的行程,看著一天五六個景點的安排,心情因此而悸動不已。兩天過去了,算算達成率不到三分之一,更是增添不捨心情,對於時間的運用也更顯得斤斤計較。Jimmy說他想去銀閣寺,而我則在眾多向隅的名寺中為難地挑出東寺。
銀閣寺
上午前往銀閣寺的十七號公車上沒有多少乘客,公車司機仍敬業地在每一站到達時用著刻板、不帶感情的低沈嗓音廣播。或許是因為過於熟練的緣故,順暢的聲調竟形成一種有趣的節奏,對不懂日文的我來說,司機好像是吟唱詩歌的高手,訴說著每個站牌背後美麗的故事一樣。
公車抵達最後一站銀閣寺道時,車上只剩下我們兩個乘客。下了公車還在尋找方向感時,司機熱心地指著銀閣寺的方向,自己則飛快地跑向站牌附近的洗手間。他飛快的動作與剛剛沈穩有節奏的廣播聲音比起來,可說是天壤之別,不得不佩服司機隱藏自己情緒的高明專業功力。
銀閣寺前是一條商店街,雖然繁榮程度不如清水寺,但與金閣寺前冷清完全無商店的情況相較之下,顯得親民許多。我們在微冷的早晨拜訪,大多數的商店都還沒開始營業,遊客也相對較少,不過卻有宜人的清淨。銀閣寺的名氣不若金閣寺,光從名字的命名在排名上就輸了一截,大門前的迎賓道也相對短了許多,然而就在身邊的銀閣卻讓人更有親切感。銀閣寺的真正名字為慈照寺,建造當時的結構如今只有銀閣、東求堂、與列為特別名勝的庭園。銀閣寺採鋪上薄木板的屋頂閣樓造法,外表塗上黑漆(並非銀漆)。閣樓上層的潮因閣內恭奉觀音,屬於佛殿風格,但並沒有開放參觀。寺內的庭園分成三部分,ㄧ個是用白色砂石刷成的「銀沙灘」,是著名的枯山水;其次是以錦鏡池為中心的池泉迴游式庭園:最後是後面山坡的庭園,內有許多棵還散發著色彩的楓樹,並且可以眺望整個銀閣寺,以及部分京都市區的景色。
我在銀閣寺內因為楓樹的關係停留過久,心裡想的都是希望能在日本的最後一天還有不錯的照片。Jimmy因為等候過久而怪罪我害他又花錢多買了一些紀念品。離開銀閣寺時,前方的商店街已經熱鬧滾滾,不過我卻沒有多少時間可以閒逛,趕緊到著名的哲學之道,體驗智慧的氣氛。
哲學之道
秋天拜訪哲學之道似乎不是最恰當的季節。從王子橋到銀閣寺長約2公里的步道裡,兩側的流水是來自於琵琶湖疏水的分流,沿途夾道的櫻花樹林則在秋日裡早已成為光禿禿的景象。雖然抱怨,哲學之道仍是迷人的,沿著地上的步道,走在兩側是樹林、小屋、以及潺潺流水所構成的寧靜,可以想像為何哲學家西田幾多於此一面思索哲理、一面散步,就可讓此段道路因而成名的理由。陽光終於露臉,我沿著步道獵取寧靜的面貌,Jimmy從遠端走回來,表示時間不太夠,我只好放棄繼續探索這條小徑而打道回府。
回程我們依然搭乘同路線的公車,沿途盡是日本傳統風味的商店。其中還有ㄧ個老闆爬上屋頂清洗他家白色的招牌,讓我對日本人之於乾淨整齊的要求感到不可思議。在溫暖的陽光與暖氣下,隨著平穩緩慢的公車節奏,我們幾乎要睡著,直到抵達京都火車站。京都市區公車有兩個有趣的現象讓我印象深刻:ㄧ個是只要站牌上有人,不論乘客是否招手,經過的公車一定緩緩靠站且打開車門讓乘客上車。如果沒有乘客,司機則在關起車門後才會駛離車站,這種感覺如同搭乘平面的捷運一樣備受尊重。另ㄧ個現象就是如果乘客在發現車門關閉後才要上車,只要按下車門上的ㄧ個按鈕,車門就會打開,車子也會停下來等候乘客上車。這種有秩序的規劃與台灣乘客必須跨過違規停車旁,站在馬路上危險招手,或者拍打車門請司機開門的危險景象,顯得又文明許多。
東寺
東寺位於京都火車站的西南方,從火車站的觀景台上就可看見高聳的五重塔,於京都禁建高樓的默契中顯得特別清楚。由於今天下午要穿過大阪前往關西空港,我們選擇花錢購買不夠的時間,決定搭乘近鐵京都線前往。順著火車站上的指標,我們一步步地往近鐵京都站前進,繞過了京都站,經過新幹線京都站,就是找不到我們要去的目標。其實在我的背包裡有旅遊書,如果當初我選擇書上的指示,或許早已搭上車子,甚至可能已經在東寺站下車。不過我們選擇相信京都市政府的「美意」,最後才在ㄧ個整修圍籬的旁邊找到前往近鐵站的通道。回程時,我們發現下了近鐵後直接穿越京都火車站就可抵達前站,也就是京都火車站的北方,才瞭解去程時我們等於是繞了四角形的三邊,走了最遠的路。
抵達東寺時已經是陽光普照的好天氣,天空也露出燦爛的藍色,形成襯托五重塔的最佳畫布。進入南大門後,我們在東寺內不收費的庭園內猛拍照,雖然無法進入主要的金堂、講堂、與五重塔等主要古蹟,但已經可以感受到閒適與寧靜的氣氛。在收費的入口處,我們也想辦法捕捉遠方五重塔的身影。收費員或許會覺得我們的行徑很奇怪,為何不花一點錢進入看個足夠,寧可僅站在門口拍照。其實我們也迫於無奈,回程的車次我們已經確定,時間不充足下只好捨棄參觀的念頭。Jimmy已經往回走並提醒我時間,於是我趕緊在紀念品店內作最後的掙扎,希望能把握帶走回憶的最後時刻。這裡除了一般寺廟會賣的御守外,比較特別的是還賣一些與佛教有關的紀念品或是古蹟複製品。我買了幾張畫有「金剛界九會曼陀羅」的古蹟複製品,忽然有種日本佛教興盛超過台灣的奇怪念頭。
「東寺正式名稱為教王護國寺,是延曆15年(西元796年)於羅城門東西兩側建造的兩大官寺之一,作為國家鎮護之用。爾後弘法大師以東寺為真言宗道場,遂擠身名剎之列,並獲選為世界遺產。」
「現今半數的殿堂多數因天災受損後於江戶初期重建,但南大門、金堂與講堂等寺廟呈南北直線排列,仍保有往昔的風貌。另一方面,佛教、佛畫、工藝等未受毀損,密教美術殿堂保存大多數國寶與文化重要資產,頗具盛名。」
「金堂為雄偉的多層歇山式融合和風、禪宗和大佛樣式。堂內安置桃山時代的藥師三尊像以及十二神將像。」
「講堂為純和風樣式建築。堂內的21尊佛像是弘法大師為了表現密教思想,因而發願雕刻的立體曼陀羅。」
「五重塔乃京都一大象徵,高約57公尺,為日本第一古塔,現今的塔身已重建五次,最後一次於正保元年(西元1644年)由德川家光所重建。」
歸途
回到京都火車站已是下午兩點,我們巧遇ㄧ個穿著和服的歐巴桑。我輕聲地跟在他後面伺機拍她,不確定她是不在意還是根本沒有發現我們,總之我的目的達到了。到了地下街,又巧遇兩個穿著和服的少婦,把握機會我又拍了一張照片,或許是因為即將離開這個文化,它的粼光片羽都讓人覺得格外珍貴而不願意放棄吧。
我們選擇在火車站地下街吃飯,隨便找一家餐廳點了喬麥麵與天婦羅飯。雖然這家餐廳的生意不差,但個人覺得喬麥麵的醬料還不如台灣7-11賣的日本涼麵味道來得符合我的口味。很驚訝地我發現,在日本的七天竟然都沒有吃到拉麵,真是不可思議,或許是我們太投入拍照與逛景點了,美食反而為我們所忽略。
回到飯店拿了行李,終於要踏上回家的路途。因為今天使用關西周遊券PASS,所以我們沒有選擇搭乘JR回到大阪,而是計畫同樣地搭乘京都地鐵、阪急京都本線回到大阪梅田,再轉搭大阪市內地鐵到難波後,接駁南海電鐵到關西空港。由於第一天從空港到大阪第一飯店花了三個多小時,為了能準時在報到前抵達空港,加上阪急梅田車站到地鐵站還有一段路要走,Jimmy認為下午三點前一定得從京都出發,否則可能來不及,為此我還稍稍地覺得不太愉快,其實是不捨離開想在陽光下多逛逛京都使然。
從地下鐵烏丸線四条站下車轉往阪急烏丸站的路途中,我看到了京都繁華的一面,與之前所見的傳統京都大不相同。四条通上多是新穎的鋼骨玻璃建築,雖然高度都不高,但商店林立車水馬龍,顯現京都現代活力的一面。剛到京都的第一個晚上,我和Jimmy從飯店附近走到烏丸通,從漆黑的晚上與空盪的馬路中,以為京都是暨傳統又不熱鬧的都市,如今見識到現代的一面,對京都個觀感也該改變。
在阪急電車上我們閒來無事,研究前往關西空港的方式,發現不經由梅田一樣可以接駁上南海電鐵。因此改變計畫而在淡路下車,原本打算轉車到天神橋筋六丁目後轉乘地鐵到天下茶屋,卻意外發覺京阪電鐵有列車可以直達天下茶屋,因此節省許多時間。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在地圖上從天神橋筋六丁目到天下茶屋屬於大阪地鐵的路線,私鐵的京阪電鐵竟可以直接共用路線運行,如此車同軌的規劃讓人驚豔,比起台灣一種交通工具有著獨立一種寬度的鐵軌的超強整合力,日本顯然高明許多。這個交通上的意外,使得我們抵達天下茶屋時天空依然明亮,忽然間不知如何打發這段多出來的時間。
在天下茶屋站外閒晃一段時間後,搭上南海電鐵前往關西空港。同樣的路線在不同樣的時間(中午前往大阪、晚上回到空港)也擁有不同的心情—少了回家的興奮卻多了依依不捨的離情。距離報到還有ㄧ個小時,於是盡情體驗關西空港別具特色的建築。空港建築於大海外的人工島上,當然在空港內完全無法體會與一般地面上的飛機場有何不同。不過空港以鋼骨為主要建材架構搭配玻璃等冷調的材料搭建,在夜晚十分於燈光的襯托下顯得十分特別,宛如身處ㄧ個秘密基地一樣。反觀台灣的機場建築,忽然覺得毫無特色而無地自容。
從空港的玻璃外發現今天回程飛機是長榮主推的HELLO KITTY機,其實我們對這個專屬女生的偶像也沒有什麼特別喜好,然而能夠體驗不一樣的經驗也算是回家前的一個禮物。所謂HELLO KITTY機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同之處,原本以為空服員會穿著可愛的卡通裝服務客人,卻失望落空。航空公司僅在飛機的頭靠墊上換上有KITTY符號的紙巾,電視螢幕上播放著KITTY的短片等等。最後晚餐的餐點上,全部都是與KETTY有關,比如KETTY形狀的蛋糕、KETTY的餐紙、KETTY的餐盤等。令我有些為難的是KETTY形狀的蛋糕與魚板,當送到嘴巴時真的不知該從何處下手才不會覺得過於殘忍。
經過三個小時的飛行,終於抵達桃園機場第二行廈。從地下停車場內隨處棄置亂七八糟的行李推車,我確信腳下的土地就是自己的家鄉。
第七天全部照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oudong/sets/72157600028049787/
銀閣寺、哲學之道、東寺、歸途
依依不捨
昨日NHK氣象報導表示,從今天開始連續幾日陰雨的天氣就要結束,久違的陽光也將露臉,是適合出遊的好天氣。雖然今日就要離開日本,但能夠在道別前見到京都的陽光,總算是不幸中的大幸。猶記得拜訪京都前,在台灣還興致高昂地規劃出滿滿的行程,看著一天五六個景點的安排,心情因此而悸動不已。兩天過去了,算算達成率不到三分之一,更是增添不捨心情,對於時間的運用也更顯得斤斤計較。Jimmy說他想去銀閣寺,而我則在眾多向隅的名寺中為難地挑出東寺。

銀閣寺
上午前往銀閣寺的十七號公車上沒有多少乘客,公車司機仍敬業地在每一站到達時用著刻板、不帶感情的低沈嗓音廣播。或許是因為過於熟練的緣故,順暢的聲調竟形成一種有趣的節奏,對不懂日文的我來說,司機好像是吟唱詩歌的高手,訴說著每個站牌背後美麗的故事一樣。
公車抵達最後一站銀閣寺道時,車上只剩下我們兩個乘客。下了公車還在尋找方向感時,司機熱心地指著銀閣寺的方向,自己則飛快地跑向站牌附近的洗手間。他飛快的動作與剛剛沈穩有節奏的廣播聲音比起來,可說是天壤之別,不得不佩服司機隱藏自己情緒的高明專業功力。

我在銀閣寺內因為楓樹的關係停留過久,心裡想的都是希望能在日本的最後一天還有不錯的照片。Jimmy因為等候過久而怪罪我害他又花錢多買了一些紀念品。離開銀閣寺時,前方的商店街已經熱鬧滾滾,不過我卻沒有多少時間可以閒逛,趕緊到著名的哲學之道,體驗智慧的氣氛。
哲學之道
秋天拜訪哲學之道似乎不是最恰當的季節。從王子橋到銀閣寺長約2公里的步道裡,兩側的流水是來自於琵琶湖疏水的分流,沿途夾道的櫻花樹林則在秋日裡早已成為光禿禿的景象。雖然抱怨,哲學之道仍是迷人的,沿著地上的步道,走在兩側是樹林、小屋、以及潺潺流水所構成的寧靜,可以想像為何哲學家西田幾多於此一面思索哲理、一面散步,就可讓此段道路因而成名的理由。陽光終於露臉,我沿著步道獵取寧靜的面貌,Jimmy從遠端走回來,表示時間不太夠,我只好放棄繼續探索這條小徑而打道回府。

回程我們依然搭乘同路線的公車,沿途盡是日本傳統風味的商店。其中還有ㄧ個老闆爬上屋頂清洗他家白色的招牌,讓我對日本人之於乾淨整齊的要求感到不可思議。在溫暖的陽光與暖氣下,隨著平穩緩慢的公車節奏,我們幾乎要睡著,直到抵達京都火車站。京都市區公車有兩個有趣的現象讓我印象深刻:ㄧ個是只要站牌上有人,不論乘客是否招手,經過的公車一定緩緩靠站且打開車門讓乘客上車。如果沒有乘客,司機則在關起車門後才會駛離車站,這種感覺如同搭乘平面的捷運一樣備受尊重。另ㄧ個現象就是如果乘客在發現車門關閉後才要上車,只要按下車門上的ㄧ個按鈕,車門就會打開,車子也會停下來等候乘客上車。這種有秩序的規劃與台灣乘客必須跨過違規停車旁,站在馬路上危險招手,或者拍打車門請司機開門的危險景象,顯得又文明許多。
東寺

抵達東寺時已經是陽光普照的好天氣,天空也露出燦爛的藍色,形成襯托五重塔的最佳畫布。進入南大門後,我們在東寺內不收費的庭園內猛拍照,雖然無法進入主要的金堂、講堂、與五重塔等主要古蹟,但已經可以感受到閒適與寧靜的氣氛。在收費的入口處,我們也想辦法捕捉遠方五重塔的身影。收費員或許會覺得我們的行徑很奇怪,為何不花一點錢進入看個足夠,寧可僅站在門口拍照。其實我們也迫於無奈,回程的車次我們已經確定,時間不充足下只好捨棄參觀的念頭。Jimmy已經往回走並提醒我時間,於是我趕緊在紀念品店內作最後的掙扎,希望能把握帶走回憶的最後時刻。這裡除了一般寺廟會賣的御守外,比較特別的是還賣一些與佛教有關的紀念品或是古蹟複製品。我買了幾張畫有「金剛界九會曼陀羅」的古蹟複製品,忽然有種日本佛教興盛超過台灣的奇怪念頭。

「東寺正式名稱為教王護國寺,是延曆15年(西元796年)於羅城門東西兩側建造的兩大官寺之一,作為國家鎮護之用。爾後弘法大師以東寺為真言宗道場,遂擠身名剎之列,並獲選為世界遺產。」

「金堂為雄偉的多層歇山式融合和風、禪宗和大佛樣式。堂內安置桃山時代的藥師三尊像以及十二神將像。」
「講堂為純和風樣式建築。堂內的21尊佛像是弘法大師為了表現密教思想,因而發願雕刻的立體曼陀羅。」
「五重塔乃京都一大象徵,高約57公尺,為日本第一古塔,現今的塔身已重建五次,最後一次於正保元年(西元1644年)由德川家光所重建。」
歸途
回到京都火車站已是下午兩點,我們巧遇ㄧ個穿著和服的歐巴桑。我輕聲地跟在他後面伺機拍她,不確定她是不在意還是根本沒有發現我們,總之我的目的達到了。到了地下街,又巧遇兩個穿著和服的少婦,把握機會我又拍了一張照片,或許是因為即將離開這個文化,它的粼光片羽都讓人覺得格外珍貴而不願意放棄吧。

我們選擇在火車站地下街吃飯,隨便找一家餐廳點了喬麥麵與天婦羅飯。雖然這家餐廳的生意不差,但個人覺得喬麥麵的醬料還不如台灣7-11賣的日本涼麵味道來得符合我的口味。很驚訝地我發現,在日本的七天竟然都沒有吃到拉麵,真是不可思議,或許是我們太投入拍照與逛景點了,美食反而為我們所忽略。
回到飯店拿了行李,終於要踏上回家的路途。因為今天使用關西周遊券PASS,所以我們沒有選擇搭乘JR回到大阪,而是計畫同樣地搭乘京都地鐵、阪急京都本線回到大阪梅田,再轉搭大阪市內地鐵到難波後,接駁南海電鐵到關西空港。由於第一天從空港到大阪第一飯店花了三個多小時,為了能準時在報到前抵達空港,加上阪急梅田車站到地鐵站還有一段路要走,Jimmy認為下午三點前一定得從京都出發,否則可能來不及,為此我還稍稍地覺得不太愉快,其實是不捨離開想在陽光下多逛逛京都使然。

在阪急電車上我們閒來無事,研究前往關西空港的方式,發現不經由梅田一樣可以接駁上南海電鐵。因此改變計畫而在淡路下車,原本打算轉車到天神橋筋六丁目後轉乘地鐵到天下茶屋,卻意外發覺京阪電鐵有列車可以直達天下茶屋,因此節省許多時間。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在地圖上從天神橋筋六丁目到天下茶屋屬於大阪地鐵的路線,私鐵的京阪電鐵竟可以直接共用路線運行,如此車同軌的規劃讓人驚豔,比起台灣一種交通工具有著獨立一種寬度的鐵軌的超強整合力,日本顯然高明許多。這個交通上的意外,使得我們抵達天下茶屋時天空依然明亮,忽然間不知如何打發這段多出來的時間。

在天下茶屋站外閒晃一段時間後,搭上南海電鐵前往關西空港。同樣的路線在不同樣的時間(中午前往大阪、晚上回到空港)也擁有不同的心情—少了回家的興奮卻多了依依不捨的離情。距離報到還有ㄧ個小時,於是盡情體驗關西空港別具特色的建築。空港建築於大海外的人工島上,當然在空港內完全無法體會與一般地面上的飛機場有何不同。不過空港以鋼骨為主要建材架構搭配玻璃等冷調的材料搭建,在夜晚十分於燈光的襯托下顯得十分特別,宛如身處ㄧ個秘密基地一樣。反觀台灣的機場建築,忽然覺得毫無特色而無地自容。


經過三個小時的飛行,終於抵達桃園機場第二行廈。從地下停車場內隨處棄置亂七八糟的行李推車,我確信腳下的土地就是自己的家鄉。
第七天全部照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oudong/sets/72157600028049787/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