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一個讀書會上,一篇文章闡述自己在教育的改變歷程。筆者表示不再以直接傳遞知識的方式教導學生,而是透過知識在系統中的位置與互動的方式來討論,因此發現學生的投入程度更高。舉例來說當我們要談蝴蝶時,就得談蝴蝶與其環境之間的互動與因果,或是其在生態中的位置,如此透過系統全貌的來看待蝴蝶,才能更透徹與深刻地瞭解他的行為、變化等等知識。

    又者,目前的教育仍是以一個模式來套用學習者,完全不顧每個人之間的學習差異,而給予評價。儘管台灣號稱多元化教學,但教育者還是一元的MINDSET,亦即所謂僅容納多元這個概念的單一化,這種仍是傳統教育的方式。Peter Senge到公司來演講時,有人詢問在一個團隊中有人學習快,有人學習慢,該怎麼看待這樣的現象。Peter也提到同樣的觀念,每個人的學習模式不同,快者不見得是快,慢者卻可能更深入或切中要點,重要的是如何尊重每個人的學習模式,而給予不同的訓練與成長課程。

    在這樣的討論中,我們大家熱烈地討論到台灣的教育,有小孩子的更是熱烈異常。當有人提出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之下,做為父母的該怎麼面對時,我所興趣的竟然轉移到,所謂的「焦慮」,而不是他們所談的主題本身。

    人的生活中似乎存在一種焦慮,面對主流時,儘管知道其真面目而不安,卻又擔心因沒有遵從而被遺棄,失去認同,反而走了一條更艱困的路。如同大部分的父母一樣,面對教育環境,是否加入或是不得不加入主流的心中焦慮令人為之感到可憐。當同事朋友都在談一個主題時,自己若有所不知,似乎就是與社會脫節。好像非洲草原的動物一樣,靠在一起才有溫暖。

    然而人們的心中還有一股想要獨特不同的拉力,深怕自己在潮流與主流的紅海中淹沒,但冥冥之中似乎又和想要得到群體認同的傾向衝突,拉鋸之中,雙重焦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uDong 的頭像
    OuDong

    空間的旅行者-我是人,我反核

    OuD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