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7/12/15
    聖母教堂    Fruen Kirche
    頂著零度的氣溫,儘管剛剛才喝過熱酒,身體還是一下子又冷了。出門前不覺得該穿上衛生衣,如今卻嚐到苦頭,寒風透過衣褲,即使是戴上手套的雙手,依然冰冷得知覺變得遲鈍。才在街道上逗留一會兒,忍不住又鑽入教堂內取暖。


 

   位於市政廳附近,洋蔥形的鐘塔頂為其特色,高高地聳立在慕尼黑的天際線上。從背後看起來好像一隻馱著橘色屋殼,頂著兩個綠色觸角,在慕尼黑大地上暫歇的巨大蝸牛。儘管興建於十五世紀正是歌德式建築興盛之期,卻刻意摒除過剩的裝飾,不過整棟建築架構基本上還是維持歌德式樣,有聳天的高塔、交叉崇高的頂棚、多層次的門窗等,看起來儉樸卻不失主教堂的威嚴。


    聖母教堂內部,乾淨簡單的白色六角柱子,撐起高高聳立的天花板,仰望著不自主地覺得脖子酸了。順著兩排的吊燈往主祭壇望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騰空於彩繪玻璃前方,光線透過玻璃散發出彩色的光芒,坐在前方的信徒宛如浸潤在神的恩澤與感召之下,焦慮與浮動的心靈都能受到最大的撫慰吧。

    非基督教徒的我,都能感受教堂內莊嚴與寧靜的氣氛。在入口處厚重布幕所區隔出的不僅僅是冷暖兩種溫度不同的世界,更是喧囂之於平和、物質之於精神、忙碌之於沈思等兩種不同的境界。一掀開布幕,迎面而來的是舒適溫暖的空氣。

    打開入口的簾幕,一陣冰冷的寒風吹入,拉緊衣領準備再出發。出了教堂沿著Kaufinger街往西走,整條街道熱鬧非凡。來往的人群手裡或多或少提著一些購物袋,街道上除了購物商店外,徒步區內也都是販售各種禮品的攤販,耶誕節的歡樂氣氛四處洋溢著。

    聖米迦勒教堂    St. Michaels Kirche
    位於同一條街道上,號稱花費龐大建築費用,足以動搖國立銀行財政的教堂,正面卻因整修圍籬而無緣親眼目睹。文藝復興式的建築在教堂內部完全展現,包含圓頂、圓拱、古羅馬時期的柱式等,皆是建築師想藉由古典時期的完美比例,來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會的協調秩序,表達對人道主義的肯定,以對抗神凌駕一切的中古世界思想。

    此教堂乃為反對宗教改革的一環,對抗世俗惡魔的天使長—聖米迦勒正與捍衛宗教改革惡魔的概念不謀而合,教堂內還有一尊製作於1588年的聖米迦勒銅像,與主祭壇遙遙相望。

    宗教改革的背景主要在於教會逐漸腐敗,充斥著可疑的宗教習俗,例如販售贖罪券。反宗教改革者以聖米迦勒作為捍衛宗教的象徵,反而有些諷刺,文藝復興所欲倡導的人道主義也與其精神不盡相同。只是教堂內世俗風格濃厚的文藝復興樣式,和當時的宗教氣氛卻又有些相似之處。

卡爾斯廣場    Karls Plaza
    在歐洲旅行最辛苦的還是生理需要的解決,不似台灣隨處可以找到化妝室。遇見大街上一間百貨公司,心頭總算放下一個石頭。化妝室外一個黑人坐在櫃臺後方,嘴巴唸唸有詞,似乎大聲告訴客人使用得付費之類。我什麼都聽不懂,只能逕自地離開。

    徒步區的終點是卡爾斯門與廣場,卡爾斯門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卻平凡地不值得一提,僅是一具龐大水泥建造而成的城門罷了,令人有些失望。廣場上是一個溜冰場,小孩們高興地溜冰,大人則在外觀看或是買東西吃,除了熱鬧還是熱鬧。我選擇走到廣場外的馬路上,那裡有許多地面電車的軌道,以及來來往往的汽車,與徒步區內風光大異其趣。天空開始飄起如鹽巴般地細冰,真希望緊接著如絨毛般的雪花也可隨風落下,不過終究落空。天色暗得很快,不到五點已經慢慢轉黑,我也開始往回走。

    在卡爾斯廣場上買了麵包夾白香腸當晚餐,單純的組合卻是十分的美味,特有的德國調味儘管在台灣號稱德國道地的餐廳,都無法嚐到專屬於此的味道。外皮酥脆內有嚼勁的麵包,口齒中總是留有麵粉獨特的香氣。回程的路上又買了煎薯泥餅來吃,除了溫暖嘴巴外,倒是不值得推薦。
    搭車回飯店前,又將白日所參訪的景點看了一次,徒步區內人潮更多了。在飯店附近的超市買些零食與水果,這是自由行最令人興奮與滿足的終點站。
 
全部照片在這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D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